第14章 命运多舛的甄英莲(2)

作者:玉玉 发布时间:2020-05-20 01:41:06 字数:4244
  香菱入园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情节,此话并非妄言。第四十八回脂砚斋对此有精辟评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无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发一机之事方可。因此思及‘情’之一字及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①可见作者为让香菱进入大观园,费尽心机。让香菱进入大观园,目的是令其融入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湘云之中,通过她的言行,彰显她的才学品貌,人品、才学,与其命运相比对,形成正负差的审美效果。脂砚斋给予香菱极高的评价,甚至把她抬高至正钗之上。论出身,高于迎春和探春,香菱是甄士隐与正配妻子封氏之女,迎春、探春是庶出;论相貌,不逊于王熙凤和秦可卿;论端淑,不差于李纨、宝钗;论风情,不凹于湘云和黛玉;论贤惠,不让于袭人和平儿。可以说,在脂砚斋的眼中,香菱集迎春、探春、凤姐、可卿、李纨、宝钗、湘云、黛玉、袭人、平儿诸女子的优点于一身,几近完美之人。就是这样一个完美女子,其命运悲惨、多舛,令人心酸、惋惜,从而达到了凸显悲剧性审美效果之目的。



  香菱苦志学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记。香菱本是聪慧伶俐之女子,又遗传了父亲甄士隐喜书爱诗的文学基因。大观园自由舒畅的环境,激活了她沉闷压抑的心情,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等人聚集在一起,赋词吟诗的**与畅快,让她既羡慕又冲动。于是,香菱决意拜黛玉为师,学习作诗。纵观香菱学诗的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段:



  第一时段,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欣然同意。首先,黛玉精心讲解作诗要领:起承转合,平仄相对,虚实相对,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道理。其次,讲解立意的重要性,要做到“不以词害意”。第三,告诫香菱不可刻意堆砌辞藻,追求工整完美的形式,忽视意境情趣。第四,向香菱推荐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和李白的七言绝句,以及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庚信、鲍照等著名诗人的诗篇。第五,将王维的五言律诗借给香菱,并嘱咐香菱将画有红圈圈的篇目全部熟读、领会。香菱拿着书回到蘅芜苑,诸事不顾,如饥似渴地读念起来。



  第二时段,向黛玉汇报读诗的心得。她以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诗句为例,谈诗的精美意蕴,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确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对诗是有所悟、有所感的,她虽然不能从理论上深层次阐释诗的意境、意蕴、美学价值,但她悟到了诗的真谛,得到黛玉的高度评价,香菱读诗的热情更加高涨。



  第三时段,读创并行期。香菱读了几首诗,心中有了些感悟,又得到黛玉和众人的热情鼓励,于是便有了作诗的冲动。香菱的**作是一首七言律诗:



  月挂中天月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怀着既欣喜又忐忑的心情,将刚刚创作完成的诗作交给宝钗,求其评点指教。宝钗虽然觉得香菱作的诗不符合诗的路数、要求,但她鼓励香菱不要怕臊,只管让黛玉评点指教。就其实质来说,香菱作的这首诗,的确质量不高,具有初学者作品的明显特质:堆砌辞藻,用语直露,意境浅显,缺少真情实感。如“常思玩”、“不忍观”、“悬玉镜”、“挂冰盘”等均为生活用语,显得直白无味。因此,黛玉评价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她鼓励香菱放开手脚,大胆去作。



  香菱的第二首诗是: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从技巧上说,香菱的这首诗,较之第一首有了明显的进步。她学会使用“花香”、“轻霜”等喻体,避免了直白乏味;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显示出了诗的韵味,说明香菱初步领悟到了作诗的诀窍。但是,诗中依然留存“玉盘”、“玉栏”等追求华丽词语的陈旧气息;从文题照应方面说,重心在咏月色,而非咏月亮本身,因此有些跑题。正如宝钗所说:“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就整首诗来说,虽有诗的韵味,但刻意雕琢的痕迹明显,所以黛玉评点为“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较之第二首有了质的提升。就言语构思方面讲,整首诗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意境却句句与月关联,避免了直陈堆砌,产生了“曲径通幽”的审美效果。该诗用词含蓄典雅,对仗工稳,创意新奇,堪称精妙制作;就时间跨度来说,从“一片砧声”的**,写到“半轮鸡唱”的黎明;就人物形象来说,由孤寂流浪的游子,写到哀怨相思的少妇,由现实生活中的人,写到月宫里的嫦娥,以借问的形式,表达对理想诉求的期盼。这首诗,意蕴深厚,感情真挚,香菱借月抒怀,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正如众人所评:“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香菱学诗成功,在于向众人说明一个道理,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学诗,另外一个功用在于讥讽贾宝玉懒学、厌学。香菱学诗,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贾宝玉曾经感叹道:“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一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贾宝玉的话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层,香菱生就一副才情相貌;第二层,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香菱虚长一副才情相貌,但毫无才情可言,竟是一个俗人;第三层,香菱进入大观园,融进这些才情之人中,终于脱俗变雅,现出雅的真相;第四层,结论是“天地至公”。作者花费大量笔墨,书写香菱学诗的过程,就表层看,是在书写香菱如何刻苦学诗、作诗;就潜层看,是把香菱与贾宝玉就读书、作诗暗作比较。香菱没有学习的机会,却羡慕读书、学习;贾宝玉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却厌恶读书。香菱一旦拥有一丝学习的机会,则废寝忘食,倍加珍惜;贾宝玉身处优越舒适的学习环境之中,众人千般哄,万般劝,却是玩心大于学心,视读书为痛苦、烦心之事。两者比较,结论应该不言自明。作者担心读者不能正确理解其意,在贾宝玉发表感慨之后,又加了一句薛宝钗的话语,“你“指“贾宝玉”,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话语联系起来看,他们二人在香菱学诗方面,选取的视点不同。贾宝玉重在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同样是香菱,同样的智商、情商,不同的环境,形成了在众人眼里“俗”“雅”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薛宝钗重在强调读书学习的刻苦与毅力,香菱苦心学习,所以成功;贾宝玉厌学好玩,所以不成功。贾宝玉对香菱表现出由惋惜到庆贺的心意;薛宝钗对贾宝玉流露出由高期许到低要求的规劝之意。



  在读者心中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香菱学诗,为何舍近求远,她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拜黛玉为师。论才情,宝钗、黛玉不相上下,教香菱学诗,绰绰有余;论性格,宝钗沉稳、大度,随和易交往。黛玉小性儿、多疑,孤僻不易交往;论亲疏,宝钗是主子,香菱是奴才,宝钗和香菱是主奴关系。黛玉和香菱不存在任何人身依存关系。因此,无论从才情、性格、亲属关系来讲,香菱都应该拜宝钗为师,而不应该拜黛玉为师。作者为什么偏偏让香菱拜黛玉为师,他这样安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要寻找答案,还得沿着香菱进入大观园的脉络,采用剥茧抽丝的方式,最终找到香菱拜黛玉为师的美学价值。



  薛蟠外出贩货,香菱本该进园服侍薛姨妈,但薛宝钗以“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为由,将香菱要来与自己做伴。宝钗要香菱的真正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做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香菱羡慕的心愿。宝钗曾经明确说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这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宝钗很能够体谅、理解香菱,实属难得。宝钗对香菱的关怀、帮助,仅限于这个层级,任何超越主奴界限的事情,宝钗都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婉言拒绝。其实,香菱在开始准备学诗之时,首先想到请宝钗教她学诗,宝钗以你“得陇望蜀”为由,将其婉拒。宝钗是一个极具正统思想的女子,在她的思想意识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的主要职责是家务、针线,相夫教子。她曾语重心长地教育黛玉说:“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她认为,即使出身豪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家女子,也应该以针黹纺织之事为要,读书作诗不是她的分内之责,只是闲暇时偶然为之之事。香菱作为丫环奴才,其职责是尽心尽职服侍主子,读书作诗更是“不务正业”。因此,当香菱请求“你趁着这个工夫,教我作诗罢”时,宝钗以“你得陇望蜀”回绝了她。宝钗不愿教香菱作诗的另一个原因是,宝钗主奴观念森严,她对下人虽然随和、言善,但在等级、礼节诸方面要求甚严,主奴关系清晰明确,不得有丝毫混淆。宝钗是主子,香菱是奴才,主子要端有威严与权威的架子,奴才要有尊卑屈膝的奴相,主子教奴才读书作诗,混淆了主奴界限,违背纲常,有失主子之身份。在宝钗的思想意念中,主子高贵,奴才卑贱,主子与奴才是两个高下不等的群体,她们二者无论在人格、地位、精神等诸方面都是不平等的。



  黛玉则不同,她虽然孤高自傲,目下无尘,但对丫环奴才却平等相待,视紫鹃为亲姐妹。正是因为在黛玉的思想意识中,没有宝钗那么浓厚的主奴观念,具有更多平等思想,这是香菱向身边宝钗求教碰壁之后,转向黛玉求教,黛玉爽快答应的根本缘由。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