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文静端庄的薛宝钗(4)

作者:玉玉 发布时间:2020-05-20 01:41:07 字数:4193
  薛宝钗是典型的传统女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深深印记在头脑中,虽然她不喜欢宝玉,也不爱宝玉,但母亲决定将她嫁给宝玉之时,彻底击碎了她的梦想——嫁给一个仕途上飞黄腾达、学问上满腹经纶、人品上儒雅稳重的伟丈夫,然而她却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决定。薛宝钗的命运是悲惨的,贾宝玉仕途上胸无大志,学问上不求上进,一味与女孩儿厮混玩耍,既无“齐家”之能力,更无“治国”之资本。此时的贾宝玉,不仅没有奋进的精神,也无健壮的体魄。宝钗心中虽有千万个不乐意,却无奈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她只能在心里埋怨母亲此事办得糊涂。



  薛宝钗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自从她嫁给呆傻的贾宝玉之后,她就抛却了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代之以务实的思想和态度,精心照顾丈夫宝玉,她的第一愿望就是希冀宝玉尽快病愈,成为一个健康的男人,第二愿望就是靠着自己一颗真诚的心,温暖、感化宝玉,然后慢慢建立起夫妻情感,过正常人的夫妻生活。



  贾宝玉娶薛宝钗的时候,是他病得最厉害的时候,几乎是神志不清。当贾宝玉心里略微清楚些,就觉得有些奇怪:在自己的印象中,好像是娶的林黛玉,怎么现在变成薛宝钗了呢?虽然他清楚,不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是老太太和父母的决定,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他要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悄悄地问袭人:自己娶的媳妇原来说是林妹妹,怎么变成宝姐姐了呢?林妹妹现在哭得怎么样了?袭人没有告诉他林黛玉已经亡故的真相,只告诉他林姑娘病着。宝玉便哭闹起来,要袭人回明贾母,腾出一间空房子,把黛玉和自己放进去,活着一同医治,死后一同停放。其实,这是宝玉向作出决定娶薛宝钗的人的一种**——他要与林黛玉同生共死。薛宝钗深知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远远胜过自己,她也为林黛玉的去世而悲伤。但是,如果任贾宝玉胡闹下去,一则不利于贾宝玉病情的好转,二来会助长了他胡闹的任性。于是,薛宝钗决定从情与理两个方面,对宝玉进行触及灵魂的深刻教育,她采取剥茧抽丝的方式,层层分析,步步深入。她紧紧抓住老太太对宝玉特殊的亲近关照关系,首先阐述老太太对宝玉特殊呵护、关照的目的。老太太一生只疼爱你一个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她不图你的封诰,也不图你金银孝敬,只希望你将来成人、成才。如果你不好好养病,一味寻死觅活,老太太唯一的希望破灭,她老人家的精神支柱彻底垮塌,你等于挖掉了老太太的心肝,你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二是从太太将来的依靠说起。太太将一生心血都用在你身上,你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依靠谁来养活?难道你忍心让太太晚年孤苦、寂寞,无依无靠不成?第三,从伦理观念和做人的基本职责说起。大凡做儿女的,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孝敬父母,难道你死了,就是对老太太、太太的孝敬?第四,从自身说起。我薛宝钗虽然命薄,但也出生大户人家,诗书也读过几本,礼仪家规也略知一二,为人处世也不失规越礼,我哪一点对不起你?配不上你?难道你就一定让我年轻守寡才心甘不成?宝钗步步逼近,将宝玉逼进死胡同:得出“上至老太太、太太,下至妻妾,你便要死,老天也不容你死”的结论。所以,你贾宝玉只有安心静气养病,尽快恢复健康才是唯一的选择。否则你上对不起老太太、太太,下对不起妻妾,你将背负不仁不孝之罪名。薛宝钗从以上四个方面劝解宝玉,真可谓字字情,句句理,让读者、听者心悦诚服。



  在宝钗的精心照料下,贾宝玉的躯体之病痊愈了,然而却又形成了出家当和尚的心理之病。自从薛宝钗规劝他“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的话之后,宝玉解开了困扰他出家与背弃老太太、父母养育之恩的心结,找到了出家与报答祖母、父母疼爱和养育之恩的路径。他一改往常不喜欢读书的性格,把《庄子》《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等闲书全部收起来,闭门不出,潜心攻读,只求“博得一第”,为祖宗争光,为出家换得筹码,从此与家庭两讫,不再有任何负罪感、愧疚感,坦坦然然出家。贾宝玉从考场出来就丢失了——出家当和尚了,剩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宝钗孤守空房。薛宝钗自从嫁给贾宝玉起,就对自己进行了心理调整,把以往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收藏起来,深埋心底,代之以务实的想法和行动,照顾宝玉,不求他功成名就,夫贵妻荣,但求他病愈康健,夫妻恩爱,守住祖宗传承下来的基业,不至于在他手中败落。可以说,薛宝钗的要求低而又低,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正常的。然而,就是这最基本、最正常的要求,也没有实现,到头来落得人去屋空,独守空房的结局。



  贾母是造创宝钗婚姻悲剧的主要责任人,她对宝钗深感愧疚。临终之时,她对宝钗、宝玉牵肠挂肚,难以瞑目,她以希求的目光望着宝钗,却难以言语。读者不难想象,贾母对宝钗有两点希求:一是希求她照顾好宝玉,时常劝谏宝玉学好向上,不至于做出违背大礼的事情。二是希求宝钗原谅,宝钗这样一个识大局、顾大体、知书识礼、才貌双全的绝佳女子,嫁给了呆傻的宝玉,实在委屈,并且宝玉的病能不能好、什么时候好,全是未知数。如果宝玉始终处在呆傻状态,那就毁掉了宝钗一生的幸福,宝钗将在苦痛中生活一辈子。宝钗婚后苦痛的源头在贾母身上,并且宝钗婚后不幸福,这些贾母都心知肚明。因此,她希求宝钗原谅。



  在以往的红学爱好者中,褒黛贬钗者居多,他们赞扬黛玉的个性、爱情,批判宝钗的圆滑、世故。其中最容易被拿来说事的就是“扑蝶”一事。黄衣裳说“曹雪芹写林黛玉与薛宝钗,分明是以‘敌体’相待。写林黛玉抓的是一个‘真’字,写宝钗突出一个‘伪’字。其中最不留情面的当然是‘扑蝶’一章,人物的心理变换,急遽间采取的决策,把嫌疑推到黛玉身上,一切都那么自然,而从小红她们的反应看,私话被林姑娘听了去,可不得了了。想不到一笔竟写出两个不同的个性,如此鲜明而不留余地。”①真如评论者所说是宝钗嫁祸于黛玉吗?笔者却不这样认为,研究人物的个性、心态,要把人物的言行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不能凭主观臆断,更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宝钗在此情境下为避免尴尬,急中生智,文本写道: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声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儿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子里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怔住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语。红玉又道:“这可怎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了,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第二十七回,



  这两段话成为评论者指摘宝钗的主要“证据”。就字面意义看,似乎宝钗使用了“金蝉脱壳”的计策,将“偷听”红玉和坠儿说话的嫌疑人指向林黛玉,将自己洗脱干净。就深层分析,这是曹雪芹使用的迷魂阵,故意引导读者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行。曹雪芹的真正目的是刻画下人视阈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与形象。一些评论者没有细读文本,仔细揣摩其中的真意,就主观臆断,硬说是宝钗陷害黛玉,宝钗实在冤枉!从情理上分析,这是薛宝钗等人嬉戏、玩耍时的话语,既然是嬉戏、打闹、追逐、玩耍,就要有嬉戏、打闹的对象,因此,与宝钗嬉戏、打闹的对象就有了基本的框定:



  第一,宝钗不能与丫环嬉戏、追逐,所以不能说丫环的名字。宝钗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颇具修养,深谙封建礼法,主奴有别,尊卑有界。她不可能与丫环嬉戏,至少在室外是不可以与丫环打闹嬉戏的。所以,宝钗不能说丫环的名字。那么,宝钗是否可以以寻找自己的丫环为由,顺便说出丫环的名字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宝钗的身份是主子,她身边不止一个丫环,即使有寻找丫环这样的差事,也应该由小丫环来做,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宝钗不可能亲自出来寻找丫环。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宝钗都不可能说丫环的名字。



  第二,宝钗不能说寻找宝玉。在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几乎不来往,即使来往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就是表兄妹亲戚,也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法。宝钗的性格、学识、修养决定了她是一个恪守封建礼规的“淑女”,不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少女”。因此,她不可能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宝玉在公开场所追打取闹。



  第三,不能说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等长辈,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都有丫环通报,而且,宝钗也不可能与长辈如王夫人、邢夫人等追逐打闹、玩耍。



  第四,不能说王熙凤。王熙凤所到之处,都有丫环尾随左右,并且宝钗也不能与管家奶奶王熙凤追逐、打闹。从王熙凤方面来说,身为管家奶奶,掌管着贾府上下几百口人的吃穿用度,论工作、论活计,可以说是够忙活的,有时忙活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真巴不得有**之术,哪有时间与宝钗玩耍、嬉戏?再者说,王熙凤管家少奶奶的身份也不允许她在公开场所与姊妹们追逐、嬉戏。



  第五,不能说迎春。迎春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木讷,是出了名的“二木头”。即使姊妹们在一处玩耍,迎春也是少言,静坐,看得多,说得少。宝钗不可能与这样性格的人在园子里玩儿“捉迷藏”。



  第六,不能说惜春。惜春尚小,与宝钗年龄相差悬殊。宝钗与她无论志趣、爱好都不相同。只有年龄段相近的人,才有基本相同的爱好,才能玩儿到一起。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